首页

黑冰女王所有免费视频

时间:2025-05-29 21:52:02 作者:国画大师黄宾虹后人:真迹尽归公有 家中悬挂复制品 浏览量:72271

  中新网杭州5月29日电(曹丹)“他说,自己的画要50年后才能被人读懂。”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展厅里,黄宾虹外孙女赵茹理望着墙上的画作轻声说道。

  作为大师的后人,赵茹理选择在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,为观众讲述黄宾虹的艺术人生。

5月22日,黄宾虹外孙女赵茹理(左二)在浙江省博物馆为观众做志愿讲解。曹丹 摄

  “厨房之外,皆可取走。”1955年,黄宾虹逝世后,其夫人宋若婴携子女秉承遗志,将万余件书画藏品悉数捐献给国家,由浙江省博物馆统一接收、保管。

  如今,这些珍藏构成了浙江省博物馆“黄宾虹艺术体系”的核心。在近期举办的“天地人——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”中,160余件(组)经典作品、珍贵画稿和手稿与公众见面。

  “家中悬挂的,只有复制品。”赵茹理说,虽然真迹尽归公有,但外公“守正创新”的艺术精神始终在家族中延续。

  展厅入口处,一张摄于1950年前后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:一位清瘦老者伏案挥毫,银须鹤发,凝神专注。那是黄宾虹晚年居于杭州栖霞岭时的珍贵影像。

  “我就是在这栋老宅里出生长大。”赵茹理回忆道,虽与相差99岁的外公未曾谋面,但她从家人口中得知,晚年外公每日“看山读画”,在西湖畔锤炼笔墨。黄宾虹的画案临窗而设,窗外是苍翠宝石山,案头堆满古籍画稿。

  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的黄宾虹,早年致力科举,不到30岁却毅然放弃功名参加反清革命。“那是他与旧时代的决裂。”赵茹理志愿讲解时,常将外公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、生活故事交织,“外公是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创新者”。

4月29日,观众在黄宾虹作品《黄山汤口》前驻足拍摄。曹丹 摄

  黄宾虹擅画山水。他的艺术风格历经三变: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,疏淡清逸;中年投身革命,苍厚凝重;晚年提出“道咸画学中兴”,笔墨臻于化境。他将画家功底、文人情怀与救国使命融为一体,既扎根传统又勇于突破。

  尽管总结出“五笔七墨”的创作心得,但黄宾虹生前却未获应有关注。然而,黄宾虹似乎并不在意。

  “他总说,自己的画要50年后才有人懂。”赵茹理笑道,当年常有乡野老农来家中观画,竟能辨出画中是晨雾还是夜雨,黄宾虹总是欣然赠画——知音不在庙堂,而在民间。

  也如黄宾虹所言,他的画在去世五十年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。2017年6月,中国嘉德春拍,黄宾虹92岁绝笔之作《黄山汤口》以3.45亿元成交。

  赵茹理曾是一名老师,退休前,她将自己教书育人的心得,汇编成自传——《勾枝点叶》,“外公用画笔‘勾枝点叶’,追求美好的艺术,我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‘勾枝点叶’,书写自己的人生路”。

  如今她通过志愿讲解,让黄宾虹的艺术精神持续传递。

  “外公用九十多载的光阴,证明了最深的墨终将沉淀为最亮的光。”她这样告诉观众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河南省安阳市政协原党组成员、副主席雷鸣被“双开”

譬如,339项目以温州“第一高”的姿态刷新城市天际线;中央商务区“20栋楼宇群”、全球商品贸易港、温州城中希尔顿酒店宴会中心等商业地标联动发力,凝聚潮流人气;大西洋银泰城、中庚漫游天地等综合体业态品质优化,构筑“超高层引领、商圈联动、街区串联”的商业格局;沿着瓯海大道高架两侧,华侨城“摩天轮”、梧田老街等一众网红地标映入眼帘……

香港恒生指数推出55周年 香港官员:加大力度开拓不同市场资金来源

“当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仍然还是污染防治攻坚,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。”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指出,要重点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,比如要持之以恒抓好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,针对流域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,从水质、水量到水生态考核,推动改善水质向改善水生态并重转变,促进“人水和谐”。

东西问丨广州海幢寺缘何自清代就吸引海内外目光?

“《南沙意见》的出台,一是有利于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,增强大湾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;二是有利于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,促进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;三是有利于勃发内生发展动力,提升对湾区乃至全国的引领带动能力。”孙志洋说。

北京市房山区一村民因耕地违规农事用火被行政拘留

烟台至平泽国际客运航线于2014年开通,是中韩海上客运的重要通道之一。每周二、四、日晚6点从烟台港出发,次日上午10点抵达平泽港;每周一、三、五晚8点自平泽港出发,次日上午9点抵达烟台港。(完)

时政微视频|在法国遇见《红楼梦》

用“科技装备之笔”勾勒“春耕图景”。在春管春耕一线,现代化的“新农具”成了种粮好帮手。截至目前,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(套)。技术新、装备强,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,既是春耕生产的装备保障,也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。今春预计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(套)拖拉机、耕整地机具、播种机及水稻育插秧机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。从平原地区,到高原山区,再到丘陵地区,各地因地制宜,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。2023年以来,通过专项支持开展样机试制和田间试验推广,已有丘陵山地履带式拖拉机、油麦兼用播种机、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在各地开展田间实地应用。春耕大忙,农机销售迎来旺季。我国作为农机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,农业机械装备高质量发展正在加快推进,通过研发制造、推广应用两端发力,突破关键技术,拓展应用场景,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,目前可以生产4000多种农机产品。正是有了现代化的“新农具”支撑,持续提高了种地效率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